你,忌讳死亡吗?
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,殡葬、养老等行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。近日,一条“00后女生当守墓人”的话题登上多个热搜榜,事件的主人公小谭是个重庆姑娘,本科专业是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,今年大学毕业后,她选择在重庆一家陵园做“守墓人”。
对于很多人来说,殡葬行业总带有一层“灰色滤镜”。小谭在工作之余,时常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自己和同事、领导的工作日常,特别之处在于她的拍摄地点是人们鲜少谈之的陵园,她总爱调侃自己是“守墓人”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比起谈论死亡时普遍的沉重感,小谭传递出来的却是一份“松弛感”,她的陵园视频记录着角落里不知名的红花、偷吃绿化的牛羊、边跑边贴贴的小土狗、嬉笑打闹的朋友、扛锄头上山修墓的领导、豪迈K歌的老板……
不讳生死,是当代年轻人生死观的转变。尊重生的伟大,看淡死的到来,年轻一代对待死亡“松弛感”的体现,就是不再忌讳谈论死亡。
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,死亡对中国人来说是很不吉利、讳莫如深的事情。我们经常能从老一辈对待死亡的态度上感觉到这些:不可言说的“死”字、年龄感带来的焦虑、对疾病的否认……《南方都市报》曾经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:在接受调查的300名家长中,仅有13.6%的人会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,而超过60%的家长选择避而不答。这样的生死观让很多人敬畏死亡,但也让更多人害怕死亡、不愿正视死亡。其实若是追根溯源,我们的祖先对于死亡的态度,并未有我们所想的忌讳。
儒家认为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,引导人们从务实的角度由生观死,盖棺定论之时,死的全部意义是由生的价值决定的;佛家认为生死不过是六道轮回中的一个个节点,而非终点;道家则认为“夫物芸芸,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。”死亡是以主体的自由精神超然于生死苦乐之外。
古往今来,中国人都倡导面对死亡时的淡定从容,强调社会性和伦理性的人生意义,今天的年轻人更加相信,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,而是生命的开始。
殡葬是对亡者的尊重,也是对生者的抚慰。有个职业叫做入殓师,他们为亡者整理遗容,为死者还原未死之状态,让逝者得以安息。日本曾拍过一部叫做《入殓师》的电影,我国今年上映的《人生大事》亦是国内少见的聚焦殡葬行业的影片,它们让“死亡”这个沉重的话题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。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90后、00后选择投身殡葬行业。00后“守墓人”小谭曾在采访中表示,殡葬这行其实挺“卷”的,不比想象中轻松。高考选专业时,专科学校殡葬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比本科线还要高出几十分,每个地区也有名额和分数的双重限制,只有30%左右的学生能通过高考被录取,很多人想学却没有考上;到了大学,还没毕业就已经有很多人被各地的殡葬单位预定了offer;工作后,还会有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,考察殡葬工作者追悼会主持、接待,以及遗体防腐、整容等殡仪服务……
此外,“00后立遗嘱”的话题也被更多人关注,今年3月,中华遗嘱库发布的《2021中华遗嘱库白皮书》中首次提及了“00后”立遗嘱的情况,2020-2021年立遗嘱的人群中,“00后”有223人,近一年增长了14.42%,有人还在订立遗嘱的同时签署了遗体捐赠书。
在互联网大环境下,人们有更多渠道去接触新的观念,年轻一代也更早地对生死有了自己的见解。越来越多的数据体现出当代年轻人的生死观,他们选择去触碰、去了解、去接受,消除恐惧后,开始做出更多未雨绸缪的选择——将买墓地、立遗嘱、捐遗体这些“身后事”更早地提上日程,在活着的时候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,为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一份保障。接触“死亡”不代表靠近死亡,“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来”也并不是一句悲观的话,对当代年轻人来说,这是在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,做出的更现实、更成熟、更理智的选择。
“人死了,就变成一个星星。”
“干嘛变成星星呀?”
“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……”
——史铁生《奶奶的星星》
余华有言:“我们不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,而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。”生命是如此美好,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若秋叶之静美,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,正视死亡,才能更加珍惜生的时光,在有限的生命里,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。
撰稿:小鱼
排版:小鱼
图片:来源网络
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¥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。添加 微信:a1978531790 官网:www.xlzxkf.com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xlsd.com/1037.html